10月11日下午,“富邦大讲堂经济金融系列讲座”第14期讲座在经济楼顺利举行。本期讲座特邀欧洲投资基金驻阿姆斯特丹高级代表Peter Coveliers先生担任主讲嘉宾,以“Innovation and Climate & The State of European VC/Scale up Ecosystem”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欧洲风险投资与气候科技创新的前沿报告。讲座由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主持。

在讲座开始之前,经济学科讲座教授赵清华老师为主讲人颁发了讲座纪念碑。Coveliers先生曾担任欧洲投资基金战略与业务发展部负责人,主导绿色科技、生命科学、航天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业务拓展,管理规模超150亿欧元的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组合。
讲座伊始,Coveliers先生指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与风险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亟需跨国协作共同应对,中国此前已明确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35年比峰值下降7%到10%,并将碳减排与GDP挂钩,这一政策导向将成为推动绿色投资的重要动力。他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大幅增长,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2021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意味着其在市场化减排机制上迈出关键一步。

随后,在报告的第一部分,Coveliers先生阐述了与气候投资相关的创新生态系统。他强调,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成功的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人才、创业者、风险投资和产业环境的协同作用,而且也需要在不同阶段匹配相应类型的资本支持:初期企业往往依赖政府或专项基金,成长期需要引入风险投资,而面对长期、高不确定性的气候技术则需要保险、养老金等“耐心资本”参与。他指出,尽管欧洲在气候科技领域投入和产出显著,当地初创企业在成长后期仍面临融资渠道不足、退出机制不畅等重大挑战。

在第二部分中,Coveliers先生对欧洲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梳理。自1995年以来,欧洲已逐步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热土”,伦敦、特拉维夫、柏林等地涌现出大量由第一代独角兽企业衍生而来的第二代初创公司,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创新集群。数据显示,欧洲风险投资在五年、十年与十五年期的回报率上甚至领先于美国。但他也坦言,欧洲市场仍存在IPO与并购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碎片化等问题,因此,他呼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一体化建设,以吸引更多全球私募投资者参与。
在问答环节中,现场师生与Coveliers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围绕“中国学生与企业如何为进入欧洲风投市场做准备”以及“AI在气候与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财政系2024MA 朱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