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上午,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邹至庄经济研究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汪寿阳教授在厦门大学经济楼C209为经济拔尖基地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座谈会。活动由经济学科马国良助理教授主持。

座谈会开始,汪教授讲述了五位前辈院士的事迹。“虚拟经济”开创者成思危教授为促进中国与非洲的友好交流,在七十岁高龄花六个月学会西班牙语,且坚持每天学习两小时;“中国人工智能之父”吴文俊从基础数学转向人工智能,用计算机自动推理数百条数学定理,直到97岁高龄仍攻克黎曼猜想;“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用运筹学方法研究质量管理,为中国产品质量体系奠基;牛文元教授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贯穿于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主线,首次获得了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总体评价和分类排序。院士们对对国家深厚的情感,真理求索的精神,对创新发展的不断追求令人钦佩。

紧接着,通过介绍投入产出分析和区间计量经济学在内的五项研究工作以及五位优秀的研究生,汪教授敦促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全面发展,珍惜美好时光,去做世界一流的事。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就“出国留学”“学术研究以论文为导向”“选取学生的标准”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找到未来研究的方向”等各色问题,汪教授指出,如今国内外学术差距缩小,学生有更多选择,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出国,但不论出国与否,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汪教授强调了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选题的重要性,好的选题时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兴趣、目标和勤奋程度十分重要。他建议本科学生扎实学习经济学科八门课,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理解知识。面对知识爆炸和多学科兴趣选择,学生应冷静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依据兴趣和特长做长远规划。
本次活动是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为拔尖项目学生搭建的与学术大咖交流平台之一。汪老师的分享让同学们了解学术前沿、学科发展方向,前辈院士故事激励同学们追求卓越,为未来学习和研究明确方向,对学生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CHOW 2023级本科生 顾婧)